
7月4日,由世界中联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和中草药杂志社承办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高端研讨会在我校综合楼1101会议室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刘昌孝教授作大会学术报告,阐述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这一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概念。与会的中药质量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我校党委书记袁纲出席开幕式并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副校长王喜军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作学术报告。

|
校党委书记袁纲代表学校致开幕词 |

|
我校副校长王喜军主持开幕式 |

|
中草药杂志社社长陈常青致辞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药科技处处长孙丽英致辞 |

|
刘昌孝院士致辞并作题为《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概念》的大会学术报告 |
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是中药质量的核心问题,质量标准是衡量中药质量的技术体系。2016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要求,为今后完善中药、民族药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指明了方向。然而,现行的中药质量评价及控制方法尚存在难以客观反映中药的内在质量的问题,质量标准中测定及鉴别的成分尚不能和有效性和安全性直接关联。针对这些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了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并撰文全面论述了质量标志物的概念及其在质量评价中的意义。
在当天的大会学术报告中,刘昌孝院士从2015版《中国药典》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系统分析了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当前中药产品的质量和质量标准与监管存在的问题,中药质量的物质基础的确定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提出依据,及其对中药标准化建设的意义。他认为,中药质量标志物概念的提出,针对中药生物属性、制造过程及配伍理论等自身医药体系的特点,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出核心质量概念,以此统领中药质量研究,进一步密切中药有效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标志性成分的关联度;同时,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他还通过大量的研究实例阐述了质量标志物的确定过程。

|
上午的大会报告及讨论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果德安教授主持 |

|
北京大学药学院蔡少青教授发言 |

|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哲雄教授发言 |

|
辽宁中医药大学康廷国教授发言 |

|
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教授发言 |

|
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万生教授发言 |

|
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肖小河教授发言 |

|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张卫东教授发言 |

|
天津药物研究院张铁军教授发言 |

|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孙蓉研究员发言 |

|
沈阳药科大学赵余庆教授发言 |

|
南开大学白钢教授发言 |

|
复旦大学药学院陈道峰教授发言 |
来自全国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中药质量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这一会议主题,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大家在发言中表示,中药质量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概念和研究理念,其所建立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着眼于全过程的物质基础的特有、差异、动态变化和质量的传递性、溯源性,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对于对中药标准化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药标准化研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要沿着刘昌孝院士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理念的方向,共同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通过“深入”研究、“浅出”标准,切实把中药标准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的中药标准走向世界。大家还从通过体内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反推中药质量标志物,按照中药性味进行分类研究等具体操作层面,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
下午的第一场大会报告由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教授主持 |

|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张卫东教授作题为《联通图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

|
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肖小河教授作题为《中药质量的生物评价》的学术报告 |

|
北京大学药学院蔡少青教授作题为《从中药体内过程看中药质量控制策略》的学术报告 |

|
下午的第二场大会报告复旦大学药学院陈道峰教授主持 |

|
天津中医药大学王跃飞教授作题为《基于“蛛网模式”的丹红注射液“质控Marker”的辨析研究》的学术报告 |

|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孙蓉研究员作题为《基于毒效相关的Q-Marker辨识与控制》的学术报告 |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喜军教授作题为《中药质量标记物研究的新策略——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学术报告 |

|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峥涛教授主持下午的讨论和自由发言 |
供稿/摄影:李博宇 编辑:常滨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