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到27日,我校附属第二医院先后派出3批医护支援队共计102名医护人员驰援哈尔滨市南岗区、平房区、呼兰区和利民开发区的30余个社区、村屯开展全民核酸检测工作,共计采样近10万人。寒冷的冬天,冰冷的防护服里,是白衣天使的炙热和坚守。
日夜坚守在一线 52小时不间断采样
1月21日傍晚,暮色伴随寒风笼罩大地,支援南岗区全民核酸检测的11个小组60名医护人员,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着手准备工作了。天渐黑,居民也渐渐多了起来,为了采样能快速进行,工作人员大多是站着给居民们进行咽拭子采集。腿站木了,脚冻麻了,但大家仍继续坚持。



时间在分秒划过,却从没有觉得过得如此漫长。夜晚入户采样才是真正的“考验”。“入户组”的支援队被称为前线中的“勇士”。她们每在一户采集完样本,出门后都要更换防护服外面的隔离衣。一手拎着沉重的防护衣物、医疗垃圾一手拿着检测工具,穿行于各个小区和楼道之间,遇到老旧小区还要一步步的往上爬楼梯,穿着防护鞋套爬户外楼梯,时常一步、一踩、一滑。
护士李慧说,“最难的都不是这些,采样任务多且繁琐,后半夜经常也干不完,往往到后半夜,敲门是最难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打电话给居民,冻的麻木手指在胶皮手套的作用下,根本按不出手机键盘,而此时的防护面罩上,因进出居民家,一冷一热,早已凝集出水珠和厚厚的霜,几乎让她们看不清脚下的路。防护服里的她们此时也已是身心疲惫,但看着敲开的房门,她们依然会目光坚定的安慰每一个等待检测的居民,因为她们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医院治未病中心25名医护,从2020年12月初开始,就开展了核酸采样上门服务。她们每天10几个小时穿着防护服屋里屋外的走,大家深知出门在外核酸采样的苦,不同单位不同的工作环境,刺骨的寒风,湿冷的环境,站上几分钟就能冻透身体,频繁采样工作操作下来,护士们的手都抬不起来。但当需要医护人员支援南岗区全民核酸检测的消息传来时,她们中有的人甚至还没从室外的寒冷缓过劲来,就马上报名要去前线支援。
南岗区医护支援队每日平均工作时长至少12小时,采样点的负责人更是几乎三天三夜没合眼,累了就在车上眯一会,渴了也不敢喝水,防护服里都穿上了生理期特殊的“纸尿裤”以防万一,饿的实在不行了,就蹲在角落里吃一口凉饭。南岗区共计检测61200人,医护人员日夜坚守在一线,52个小时不间断采样,圆满完成了支援任务。

从“爬楼大户”到“不回家的宝妈”
附属第二医院南院正在进行新冠肺炎省集中救治定点医院的前期准备工作,全员每天都在高度紧张的战备状态。1月21日,该院南院接到支援平房区全民核酸采集工作任务时,医护人员没有丝毫犹豫,纷纷主动请缨。最终由30 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支援队,第一时间赶赴到平房区各社区12个核酸采集点,并于24日圆满完成了32632人的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医生杜鸣所负责的工作是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做核酸采集,地点在丽景万米小区,辖区的四个居民楼里大约有50 个家庭需要上门检测。杜鸣一天要走的路很多,刚下四楼,还要再上五楼、六楼。脚上已磨出火辣辣的水泡,护目镜里含着泪,防护服里淌着汗,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杜鸣说:“虽然苦,虽然累,但看到做核酸采集时,颤颤巍巍的老大爷撵着我,要给我拿热水喝时,什么都值得了。”
护士曹樱潇在平房区99中学采样点工作,她家中有一个不满2岁的宝宝。作为宝妈的她,从21号到24号一直坚守在采集核酸的岗位上。不能回家看望宝宝的她,每到休息时只能和孩子视频,看到自己的孩子,她总会鼻子一酸。她说,作为医护工作者,核酸采样的技术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责任重如泰山,一点也马虎不得。她的工作就是为了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宝宝都健康,想想自己的孩子,这种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走村入屯进社区 哪里需要支援哪里
1月27日早5点,天还黑着,这天要去的美兰小区、高家屯、张户村、吕凤村、东闻家村公家屯等11个小区和村屯,很多地方大家都没听过,更没去过。为了不耽误行程,支援呼兰区和利民开发区进行核酸采样工作的20名医护早早就从家出发了。



刚到指定的核酸检测采样点,门诊采血室护士长高银和护士杨百合就立刻投入准备工作,从摆放座椅到核对检测试剂类别和摆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仅用30分钟就做好全部准备工作。采样工作开始了,虽然很多居民是第二次做采样,但依然有人很紧张。“别害怕,来,说啊!”“别紧张,采样很快的!下巴抬高,好!”……面对每一个村民,大家都很有耐心,看着他们略显焦虑的脸庞,医护们主动开口和他们交流,帮他们缓解紧张的情绪。关怀是相互的,看到医护们的医用手套和更换的口罩不充裕,大家纷纷拿来家里的防疫储备用品,还有热水、食物、发热鞋垫和巧克力。这份温暖,让医护们的身心瞬间温暖起来。
护士张慧说,穿着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戴着紧绷的口罩和满是雾气的防护眼罩,头上扣着笨重的防护面罩,行动很不方便,所以采样这个精细活儿也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当护目镜蒙上了一层汗珠之后,视线也变模糊。“为了能准确采集到合格的咽拭子标本,我只能尽量靠近患者。但由于口腔条件反射,有些人在棉签放入口腔时,会突然喷嚏、咳嗽,直接喷向我们。距离太近了,即便全副武装,稍有不慎,还是存在风险。”
在利民区黑小屯紧张忙碌的采集完咽拭子后,张秀美与关萌萌两位护士没有来得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就又奔赴到下一个核酸检测采集点美兰社区。她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紧密配合,哪里需要支援,就出现在哪里。这个小区居民大多数是老年人,智能手机扫码基本都不会,人员依从性也较差,这大大降低的工作进度,也增加了工作难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俩就主动帮助老人填写信息,扫核酸条码,维持现场秩序,为防止出现备检人员信息与试管信息不符的情况,她们以手递手的方式将咽拭子采集试管与备检人员一起交给核酸检测采样员,配合核酸采样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冬日的哈尔滨,寒冷依旧,但医护们连夜驰援、冲锋逆行的身影,却成为这个冬日里守护冰城百姓健康的最温暖身影。

供稿/摄影:附属第二医院宣传部
编辑:白雪飞